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 道教音乐) 在道教活動中使用的音樂統稱為道教音樂。 它包括齋醮音樂以及道士宣道、 布道和修身養性時所用之音樂。 齋醮音樂亦即〝道場音樂〞、 〝法事音樂〞, 集中而典型地表現了道教音樂的精神特質和外向形式, 故而道教音樂慣以齋醮音樂代稱。 初始的道教音樂源自巫祝的祭儀樂舞。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道意》: 〝而徒烹宰肥腯, 沃酹醪醴, 撞金伐革, 謳歌踴躍, 拜伏稽顙, 守請虛坐, 求乞福願〞。 這是早期道教在舉行醮儀時, 敲鐘擊鼓, 唱歌跳舞, 稽首禮拜的生動寫照。 至南北朝時期,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嵩山道士寇謙之撰《雲中音誦新科之誡》, 始將經文誦持由直誦改為樂誦, 出現了最早的經韻樂章。 南朝劉宋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三洞經書, 編著齋醮儀範, 為道教齋醮音樂正式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道教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代, 是道教全面發展, 繁榮昌盛時期, 道教音樂亦有了較大發展, 這與帝王皇族的直接參與分不開。 《新唐書‧禮樂志》載: 〝唐高宗李冶(650-683)自以李氏為老子之後也, 於是令樂工編道調〞。 又《新唐書‧隱逸列傳》云: 〝(唐高宗)對道士潘師正特別尊敬, 詔令在嵩山修建崇唐觀、 奉天宮, 安置潘師正作主持。 宮觀落成之日, 禮部太常寺奉獻新曲名曰: 《祈仙》、 《望仙》、 《翹仙》, 令廟中道童演唱, 以樂祭神樂章〞。 唐玄宗既是一位道教皇帝, 也是一位音樂皇帝, 對道教音樂尤為鍾愛。 《新唐書‧禮樂志》卷二十二載: 〝開元九年(721), 玄宗詔命道士司馬承禎制《玄真道曲》, 茅山道士李會元制《大羅天曲》, 工部侍郎賀知章制《紫清道曲》和《上聖道曲》。 太清宮成, 太常卿韋縚制《景雲》、 《九真》、 《紫極》、 《小長壽》、 《承天》、 《順天樂》六曲〞。 《混元聖紀》卷八: 〝(開元二十九年辛已)二月辛卯, 帝製《霓裳羽衣曲》、 《紫微八卦舞》, 以薦獻於太清宮, 貴異於九廟也〞。 卷九: (天寶四載)帝製《降真召仙之曲》, 《紫微送仙之曲》, 於太清宮奏之〞。 唐玄宗不僅詔令和自創道曲, 還在內庭道場親授道曲, 《冊府元龜》卷五十四: 〝天寶十年(751), 帝於內道場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 上述道曲已佚, 史書上僅存曲名而已。 宋代, 曾設雲璈部主管全國道樂。 此時傳有《玉音法事》三卷(現存明《正統道藏》), 共輯錄道曲50首, 這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一部道教音樂經韻譜輯。 該譜採用曲線記之, 昔今人尚未能詳其音調。 由唐代的〝俗講〞演變而來的〝道情〞也於北宋正式形成, 從而推進著道教音樂向民間傳播。 至南宋, 道教音樂已廣泛流傳。 據《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五十七記載, 當時道教音樂已經比較注重聲樂和器樂演奏的藝術修飾, 講究悅耳動聽。 兩宋齋醮亦始用詞曲, 故道曲調甚眾。 金元時期, 全真道創立。 其音樂也開始分野, 向各自的體系衍化。 明代齋醮尤盛, 宮廷內〝不齋則醮, 月無虛日〞。 由道童充任的〝樂舞生〞和專司祭祀音樂的〝神樂觀〞應運而生, 明代齋醮祭祀音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明初的齋醮音樂, 除沿用唐、 宋舊曲外, 《大明御制玄教樂章》是成祖朱棣在位時編著的道教音樂譜集, 樂曲多採用南北曲曲牌, 以工尺譜記之, 共輯道曲14首。 這些道曲具有明顯的宮廷雅樂之特點。 另據萬曆三十五年續藏收入的《聖母孔雀明王經》記載, 道樂曲牌有《清江引》、 《變地花》、 《採茶歌》、 《一錠金》等, 足見明代道教音樂亦吸收民間音樂廣而用之。 清代道教法事〝贊誦宣揚, 引商刻羽, 合樂笙歌, 竟同優戲〞(清葉夢珠《閱世編》卷九)。 道士在道場中串演〝道戲〞亦不鮮見, 這說明此時的道教音樂向戲曲、 曲藝傾斜的現象更為明顯。 近代道教音樂基本承襲明代以來的音樂傳統並進一步流於民間化、 世俗化。 各宮觀道院的音樂在維繫由明代趨於規範而強化起來的共性因素基礎上, 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個性化特點, 道教音樂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新態勢。

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 2013.

Игры ⚽ Нужен реферат?

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ой на выделенное

Прямая ссылка:
Нажмите правой клавишей мыши и выберите «Копировать ссылку»